当前位置 : 首页 >> 部门公开 >> 行政 >> 物资管理部

总计3108份;点击237593次

  • 物资管理部:675份
  • 财务资产部:275份
  • 物资采购部:719份
  • 党群工作部:416份
  • 市场营销部:458份
  • 综合管理部:524份
  • 其他部门:41份
发布单位: 物资管理部      发布者:     时间:2021-09-27     点击:87次
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纪实(一)

近年来,陕煤集团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去杂归核,治亏创效,以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破解企业之困,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陕煤集团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从2015年的1906亿元、0.5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3亿元、175亿元;优势产业规模显著提高,从2018年开始,陕煤集团旗下煤炭、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板块开始全部整体盈利。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大关,经营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科技投入356.85亿元;累计完成研发投入312.42亿元。申请专利2294件,授权2023件,其中发明专利218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5项。陕煤集团“双创中心”被工信部列为2019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单位。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陕煤集团连续第七年入围,位列最新榜单220位,较上年排名大幅前移53位。

一个个亮眼的数字,生动演绎出陕煤集团不仅没有遭受寒冬“重创”,还成功走向了春暖花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规模实力、收入利润不断取得新突破,踏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2014—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煤炭市场进入寒冬。陕煤集团经营举步维艰,老矿区和陕钢集团亏损更为严重。

陕煤集团敏锐把握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相关战略部署,通过以“退”为“进”,新核准10处煤矿、新增产能6920万吨,优质产能占比达到95%以上,竞争力站牢全国第一方阵。

这其中的优质产能就包括“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的榆北煤业矿区。经过“规划设计—实施建设—优化提升—基本成型”四个阶段,目前小保当、曹家滩两座新建智慧矿山基本成型,用工人数比初设核定减少1700余人,全员工效超过1200吨/工,开采效率领跑行业水平。

在曹家滩公司,单月快掘速度达到2200m、单面单班生产达到3万吨、一节火车车厢装满仅需54秒、一辆汽车装满煤仅需要40秒、一键就可启动顺逆煤流。

而这些则是基于智慧系统。

曹家滩公司机电管理部祝菁介绍:这就是像是在云上搭积木,通过先进技术搭建一个“透明矿井”平台,把日常的矿区生产从线下转为线上,让复杂的煤矿系统变得肉眼可见,用一双手就可以控制到整个矿井角角落落。

这也是陕煤虽是传统能源企业,始终精准预判行业形势,对行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布局保持先人一步的敏锐洞察。

如何把矿工从传统煤炭开采艰苦危险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无人化开采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这是陕煤集团立足行业发展一直探索的。

黄陵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煤、油、气共存,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以及油型气、油气井“七害”俱全,赋存有薄、中、厚煤层。作为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矿井建设智能化体系,更具有推广性和说服性,更能展现陕煤集团的智能化水平。

早在2014年4月,黄陵一矿自动化工作面率先达到了工作面内“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常态化生产,开创了综采工作面采场无人化采煤的先河。

8月5日,陕西煤业2021年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会上显示,陕煤集团创造了首个全国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首个大采高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首个薄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全覆盖、首个发布煤炭行业智能化开采技术标准、首个透明地质精准开采、首个全国智能化掘进机器人、首个人工智能+诺莎智能风险管控系统等7个“全国首个”的可喜局面。

而在去年底发布的国家首批71个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中,陕煤集团7对矿井入选,是入选数量最多的企业。

目前,陕煤集团36对生产矿井54个采煤工作面39个实现智能化,智能化产能达到1.6亿吨;建成四大类29套快掘系统,最高单进突破2800米;所有矿井的生产辅助系统全部实现智能化;5大类机器人和智慧平台加速推进应用,实现采煤、掘进、辅助、机器人、监测监控、智慧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化。

近年来,陕煤集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面向行业重要难点问题,面向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攻关力度,全力推进能源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分质清洁高效利用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点突破,保持行业领先,为产业技术进步和推动能源革命积累原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