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费者个人信息?
《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个人信息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活动中收集的消费者姓名、性别、学历、职业、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联系方式、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健康状况、消费情况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消费者的信息。
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原则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用户容易遭到电信诈骗,或利用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账号、密码被窃取,造成财产损失;遭到恐吓威胁,敲诈勒索;侵犯个人隐私(如个人隐私被公开)等。
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主要有哪些类别?
1.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有关机构超出所办理业务的需要,收集大量非必要或完全无关的个人信息。比如一些商家在办理积分卡时,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机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
2.擅自披露个人信息:有关机构未获得法律授权、未经本人许可或者超出必要限度的披露他人个人信息,比如一些地方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人员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以及违法行为进行公示等。
3.擅自共享个人信息:有关机构在未经法律授权或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
4.非法买卖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已形成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大量房主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医疗信息、消费者的宾馆住宿信息、消费者旅游订单信息等被售卖。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有哪些?
1.用户日常生活的各种单据:车票、机票以及快递包装上的物流单等,都包含个人隐私,用户随意丢弃各种单据会泄露个人信息;
2.公共场所免费Wi-Fi:使用免费Wi-Fi的人员没有限制,加上有些手机软件没有加密等措施,黑客容易接入Wi-Fi后截取个人信息;
3.手机权限:不少商家通过手机硬件识别码、地理位置定位用户,推送商品或服务,因此,不必要的定位服务要随手关掉;
4.社交账号:用户在社交账号上如实填写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姓名、住址、学校等),有些可被陌生人看到,所以要谨慎填写身份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社交软件;
5.旧手机的数据:旧手机不要当垃圾扔掉,也不要直接当二手货转卖,停用时要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者格式化,再存入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将手机的储存空间占满;
6.旧电脑上的数据:更换电脑时要注意对数据的保护,对电脑格式化后处理旧电脑,不要随意处置丢弃旧电脑;
7.NFC移动设备:NFC,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如果芯片银行卡被人使用NFC移动设备读取信息,可能导致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钱包余额等信息泄露。
常见的应用软件中包含你的哪些消费者个人信息?
网上需要实名认证的软件包含用户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等信息,外卖、购物类软件包含通信通讯联系方式和地址等,金融类软件中会包含用户的财产状况等,打车、地图类软件拥有用户的行踪轨迹等。
侵权或有害软件(俗称山寨软件)主要的危害行为有哪些?
1.窃取账号:窃取用户的账号和使用行为;
2.窃取隐私:窃取用户通讯录,向用户推送广告;
3.购物欺诈:诱导用户去钓鱼网站进行支付;
4.远程控制:在用户使用后留下后门,远程控制并窃取用户手机中的资料;
5.恶意扣费:私自定制扣费业务;
6.骚扰用户:不定时无限制向用户推送广告购物信息,并无法关闭推送。
消费者哪些个人信息千万不能乱晒?
1.身份信息不能晒,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票据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借助特殊软件,便能轻易读取。
2.定位信息不能晒。用户发布包含有定位信息的图片,会直接暴露用户的当前位置。
3.老人孩子的姓名和照片不能晒。晒孩子照片需谨慎,不要将孩子姓名、固定行程、就读幼儿园等信息发布在网上。同时,老人的个人信息也应注意保护。若不法分子以家人出车祸等谎言欺骗老人,可能会让老人遭受财产损失。
4.家庭住址不能晒。一旦不法分子获知用户的家庭住址,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等。当然,也不要晒出明显暴露出家庭住址的建筑物、风景等。
5.电话号码、车牌号不能晒。如果被不法分子盯上,容易遭遇诈骗等。
6.名贵物品不能晒。网络上晒名贵物品,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易遭受财产损失。
常见的危险密码有哪些?
使用生日或手机号作为密码;跟用户名相同的密码;只有4位数的密码;各种社交、购物、支付账户都设置成同一个密码等。
手机里不要存储哪些信息?
银行卡照片;户口簿、身份证照片;支付软件的登录与支付密码;私密照片等。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不要随便参加扫码可获赠品的线上、线下活动;不要向QQ、微信上的陌生网友透露真实姓名;最好选择大型购物网站进行网购;设置高密强度密码;不同网站最好设不同的密码;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最好定期更换;尽量不随意在网上留真实信息等。
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用户如何安全使用智能手机?
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时,设置锁屏密码;不轻易打开陌生人发送到手机的链接和文件;在应用程序中关闭地理定位功能,仅在需要时开启蓝牙功能;安装手机安全防护软件,并经常对手机系统进行扫描;不要随意使用公共Wi-Fi和扫描二维码;通过权威网站下载手机应用软件,并在安装时谨慎选择相关权限等。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如何维权?
消费者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同时,可向公安部门、网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保护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用户还可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什么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