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其身而身先
发布时间:2025-01-17     作者:
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人生最大的困境。《道德经》有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谦虚谨慎,先人后己,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大量事例证明,谦恭、无私、大度,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的后面,为大家着想,做到“享乐在后、吃苦在前”,反而能赢得支持,获得成功。
学会谦退、利他,是一种人生大智慧。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不从小我、一己之私考虑问题,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回馈。生活中那些无私、谦下的人,结果反而领先、处上,赢得大家的爱戴和敬仰。相反的是,过度考虑自己或者损害别人是得不到众人认可的。人的过错、傲慢、失败,大多数是过分的“只为自己”生出来的弊端。有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精致利己、争胜逞能,最终避免不了“一地鸡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且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利己则生,利他则久。”利己是生存的需要,但是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自生活,回归社会、融入群体才能更好成长,互帮互助才能长久发展。一个人,在助人为乐的道德实践中,人格会完善,思想会升华,事业也会有成。现实中,以“利他之心”为动机发起的行为,比起无此动机的行为成功概率更高,有时甚至会产生远超预期的惊人成果。
当然,“后其身”绝不是退缩。“后”是享乐在后、利益在后,“先”是吃苦在先、担当在前。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在利益面前谦让退后,而不是从责任和担当中脱离出来。《论语》里,“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所谓的“先之”,就是为政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的孰“先”孰“后”,对后世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作者:陈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