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于名节
发布时间:2025-03-17     作者:

“此民脂膏耳,何以玷吾官箴为?”这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从山西芮城县衙大堂内发出的责问。发出责问的知县,名字叫江渤。此乃他上任首日,吏员依多年成例,为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的新任知县奉上三百两白银作为旅费。下属们诚心诚意又诚惶诚恐,而这位新任知县则是愤怒不已——这钱是哪来的?这都是来自百姓口中食、身上衣的民脂民膏啊。

有道是“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江渤认为自己一身洁净而来,若是接受这三百两白银,便是往自己的白袍上泼墨,清白就会被玷污,廉洁就会失守,造成终身的遗憾。他的责问告诉众人,分外之财,一分一毫都不能受,官箴就是我的底线,绝不容许任何人玷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箴作为一种文体,历史悠久,《虞箴》是最早的一篇箴言,为西周主管田猎的官员虞人规劝周王不要耽于田猎之辞。后蜀国主孟昶为劝诫官员勤于政务,清慎爱民,特作《令箴》,计二十四句,每句四字。宋太宗赵光义择其精要而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十六个字,他下令将其颁于州县并勒石立于衙署大堂前,以告诫众官员洁身自爱,慎于名节,清白为官,使民安乐。这十六个字的官箴,在古代影响很大,今日我们去古代衙署参观,还能时常见到这十六个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此八字为官箴之核心。脂者何?膏者何?《说文解字》云:“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两字都是月字旁,皆与“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醒为官者的吃穿用度,都来自于百姓,每一分每一毫都是他们以身体的辛劳为代价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