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陕煤”—— 王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风家教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08-03     作者:王琼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们要在家庭家教家风中有个明确的角色定位,把握好各自的人生方向和职责,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一、坚信上行下效,父母要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新时代女性要爱小家,要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党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家中长辈老有所养等,切实担起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培养教育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历经9年时间,我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积极思考的问题。为人父母,经常会有些认知上的误区,比如:孩子读书时,总以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上学,自己便可以少管教少关注孩子了,甚至放手,彻底交给学校。结果,导致错过了很多和孩子的黄金交流期,后期即使想管教,也无回天之力了,毕竟教育也是要遵循规律的。另外,我们父母经常以工作忙借口工,逃避责任。回头想想,毕竟老师也不是神,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尊师重教,孩子才可能会有感恩心。全力踏实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是家长的天职。我们所有的松懈和倦怠,都会换来孩子更难管教的结果。到底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得看我们的选择。一位不尊重老师的家长,是教育不出有感恩心的孩子,一名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家教家风中延伸的尊师重教何其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以小见大,家庭的和睦、幸福、文明都与社会休戚与共,我们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只有家庭这个基本细胞健康有活力,社会这个有机体在结构上才能平衡,在运行上才能顺畅,在发展上才能持续。作为家长,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自己,如何去指责孩子呢?我们唯有严以律己,深知上行下效,才得以助力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坚信立德树人,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首要阵地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对一个人的一生发挥着独特而必要的基石性作用,从根本上奠定了一个人“三观”雏形。青少年时期不仅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能让他们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同时,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有相通之处,通过家庭的培育和践行,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活化、常态化,更容易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发自内心遵守的行为规范。父母通过实际行动为家庭成员作出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子女自觉做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传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孩子们从呀呀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父母则是挑起这一重担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父母的性格、志趣、习惯及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这就要求当代父母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知识水平,才能顺应潮流,更好地培育子女。

古人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如果连家人都管不好,甚至后院起火,还怎么抓工作?良好家风的培育,不仅能熏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方式,还能带动他人养成良好品质,从而使文明的社会风尚源远流长。反之,家风不正,很容易造成老人赡养无着、子女教育缺失、亲人情感淡漠等家庭问题,还会对社会风尚、社会文明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让我们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帮助子女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让我们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齐心协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