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反腐倡廉的思想、制度、实践及其所积累的经验。廉洁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指南”和“文化灯塔”,以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熏陶,使员工追求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廉洁自律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增强抵制腐败行为的自觉性,进而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行稳致远。
守心如玉 不贪为宝
发布时间:2025-04-21     作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典故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道德与品行的方向。“子罕辞宝”,便是这样一则熠熠生辉的故事,宛如黄钟大吕,在岁月的回廊里久久回荡,警醒着世人:廉洁守分,方为立身之本。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载:宋人偶得美玉,毕恭毕敬地献于子罕。子罕却婉拒不受。献玉之人忙解释:“我请玉匠鉴定过,此乃稀世珍宝,故而斗胆献上。”子罕神情庄重,徐徐说道:“你视玉为宝,而我却以不贪为宝。倘若你将玉给我,我们便都失去了各自的珍宝。倒不如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子罕的言辞,掷地有声,彰显出其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操守。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不贪为宝”为座右铭,践行着廉洁的美德。庾信在《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中赞叹:“宋人献玉,不贪为宝;伯成子高,守仁为富。”将不贪与守仁并提,视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隋书·韦世康传》亦云:“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韦世康以不贪为宝,身处利益的漩涡之中,却能洁身自好,不为利益所诱惑,如亭亭青莲,出淤泥而不染。

  “子怜温润欲归仁,吾贵坚廉是宝身。自有不贪身内宝,玉人徒献外来珍。”周昙的这首《咏史诗·春秋战国门·宋子罕》,更是深刻地道出了子罕辞宝的精髓。子罕看重的并非外在的美玉,而是内心坚如磐石的廉洁品质。这份内在的珍宝,千金不换,它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石,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宛如置身于布满荆棘的丛林。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同娇艳欲滴却暗藏剧毒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趋之若鹜。然而,一旦陷入其中,便如同陷入泥沼,难以自拔,最终迷失自我,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廉洁与操守。

  古往今来,那些因贪污腐败而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他们在诱惑面前,忘却了初心,抛弃了廉洁的底线,将“不贪为宝”的古训抛诸脑后。他们疯狂地敛财,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看似得到了一时的风光与财富,实则失去了珍贵的名誉、自由乃至生命。他们的结局,正如苏轼在《梦中作寄朱行中》诗中所云:“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不贪者,方能在世间留下凛然正气,光照千古;而贪婪者,只能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留下千古骂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守廉洁的人,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包拯,一生清正廉洁,铁面无私,他不畏惧权贵,不贪图钱财,以公正的审判,为百姓伸张正义。他的府邸,没有奢华的装饰,没有堆积如山的财宝,却有高悬的明镜,映照出他廉洁奉公的一生。“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拯以不贪为宝,用一生践行着廉洁的誓言,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于谦,这位明朝的名臣,同样以廉洁著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这首《石灰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他坚守底线,不为所动。他将廉洁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贝,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贪为宝”的深刻内涵。

  廉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当每一个人都能以不贪为宝,坚守廉洁的底线,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公正、和谐与美好。在官场,官员们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将权力用于为百姓谋福祉,而非谋取私利,政治将更加清明;在商场,商人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不搞不正当竞争,不贿赂官员,商业环境将更加健康有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都秉持着廉洁的理念,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整个社会将充满信任与温暖。

  “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苏轼的这句诗,如同一记警钟,时刻在我们耳边敲响。我们应当守护好自己内心的珍宝——廉洁的品质,让它如同无瑕的美玉,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温润光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我们都要坚守初心,不为外物所动,以廉洁为笔,书写精彩人生;以不贪为墨,绘制美好未来。让“子罕辞宝”的故事,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引领我们在廉洁的大道上,阔步迈向光明的未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以不贪为宝,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安宁,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廉洁美好的社会。(来源:大众网 作者高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