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带孩子自驾游,路过兰州,到兰州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按照网上的攻略我们住到正宁路夜市附近,打算见识一下兰州最有名的夜市一条街。才步行到正宁路夜市的路口,就被人潮吓住,勉强向夜市里挤了50多米就放弃了,折返出来。人太多,“接踵摩肩”这个词都不够形容,我们好容易随着人流挪出来,决定随便找一家牛肉面馆解决晚饭。
在夜市左拐200米左右吧,被一家小小的牛肉面店所吸引,挤在两栋居民楼间的小店不足三十平米,店里大概就六、七张桌子。别看已经是晚上快十点了,过道都被取面的人站满,以至于连侧身的余地都没有。老板说暑期游客多,生意太好。
“师傅,一碗毛细清汤多蒜苗不要香菜!”听着当地人熟练地报着所需,我们也赶紧坐下来研究菜单。虽说西安的兰州牛肉面店也不少,但听说是以青海人开的居多,要吃正宗的兰州牛大碗,还是得到兰州来。我们一家三口要了菜单上最经典的牛肉面,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面就规规矩矩地端上来了。
面馆是开放式的窗口,一边交钱排队等待,还可以一边观赏自己那碗牛肉面的诞生。有年轻的伙计负责揉面、分面团、然后揪出一面剂子,搓成粗条用两手那么潇洒地一甩,面团竟变成双臂那么长,伙计动作太快,看得人眼花缭乱,在熟练的一抻一合中,面团一股变两股、两股变四股、四股变八股……拉面的伙计不但面抻的好,记性也好使,能迅速按收银条上的要求抻出不同的粗细的面条。当最后抻的好的拉面在桌上一摔就迅速扔进沸腾的汤锅。而煮面和捞面的是另一个人,年纪大一些,看上去就是老板本人,他一边控制煮面的火候一边捞面,速度掌控极为严格,只见他挽起袖子用手里的长筷子一手在锅里画圈一手端碗,眨眼间面条就落到了碗里。
面端上桌,我们一家已经等不及了,筷子早就拿在手里了。浅黄色、粗细均匀的拉面盘在清汤里,碧绿的蒜苗、红艳的辣油、饱满的芝麻粒和薄薄的牛肉片浮在面上很是诱人。挑起一口面吃到嘴里,劲道爽滑,牛肉的香味包裹着面条,三下五除二,半碗面就下肚了,感觉一天自驾的舟车劳顿都烟消云散了。作为爱吃醋的我,那是一定要给面里加点醋的,吃完面酸辣的汤我也能喝个见底儿,伴着夏日夜晚的凉风,汗珠随着肚里的热辣爬上了额头。
虽说牛肉面是兰州人的早饭,但晚上这一碗面下肚,也让我们幸福满满。牛肉面不但伴随着兰州人每日清晨热腾腾的开始,也让我们这些外地旅人结束了一天的疲劳,享受了暖心暖胃的美食。我们走的时候,老板也结束了一天的营业拉下了铝合金的卷闸门,蓄满能量的我们决定慢慢走回去消消食,沿途又买了当地有名的甜醅子奶茶,很是好喝。
路过兰州,只住了一晚,但就这一顿牛肉面就让我们看到了美食的另外一种打开方式,越简单越不容易,这承接了很多兰州文化和精神的牛大碗至今仍是兰州人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的记忆。当然,此行之后,也会是我们难忘的美食记忆。(进出口事业部 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