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挂红灯笼,是我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情,也是让我觉得最有年味儿的事情。因为那时候的灯笼只能自己动手做,不像现在一到过年前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灯笼的,甚至连带音乐的电子灯笼都随处可见,十分的高大上。虽然,现在各式各样精美的成品灯笼购买方便、花样繁多,可我还是最喜欢那种用竹篾和红纸自制的灯笼,有种朴拙和原始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有父亲的味道。
童年,每到年前要做灯笼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父亲总是能找到各式各样合适的材料,笔直、粗细适当的竹篾是制作灯笼骨架最重要的材料,同时还要准备好剪刀、小刀、砂纸、胶水、红纸、蜡烛、胡萝卜头等其他辅助材料,一切齐备就可以开始动手制作了。通常是先做骨架,第一步需要把竹篾进行粗加工,用小刀把竹篾上的毛刺削掉,最好再用细砂纸打磨平滑,然后用细铁丝把竹篾连接固定,直至整个灯笼的立体框架雏形完成。第二步是抹浆糊(其实那个时候通常是不用胶水的,而是母亲用面粉和水加热搅打而成的自制浆糊)。父亲接着会按做好的骨架裁好粘灯笼的红纸,一边抹浆糊,一边贴红纸,这一步可是做灯笼的关键,粘贴一定要平整。紧接着就是细加工了,一定要把边边角角进行圆滑处理,既要拿在手里没有毛刺确保安全,更要外观精美好看。最后在底架的横梁上插一根削好两头尖头的筷子,留着插蜡烛用,点灯笼的时候,一头插上蜡烛,一头插上比蜡烛略重的萝卜头,从而确保蜡烛朝上,不会倾斜。而灯笼顶部再装一根打磨圆滑的树枝,父亲还会在手握的部分缠上布条,以便我打灯笼的时候不勒手。这样,一只大小适宜、美观漂亮的红灯笼就算全部完成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一边看,一边打下手,我总觉得我现在的动手能力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盼啊盼,终于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属区里面的街道四处挂满大红灯笼,父母单位里的每个分厂都会安排活动,猜灯谜、闹元宵,小朋友们穿着过年的新衣尽情玩耍。小时候父亲把我抱在肩上,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带着我四处招摇。街道上一只只红灯笼仿佛要烤热整条街道,照耀得每个人脸上都是笑盈盈、亮堂堂、红彤彤的,喜庆又热闹。
一晃三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留在我的脑海里的仍是一群小朋友围着火红的灯笼转圈的身影,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宛如昨天才发生的事情。我心里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红灯笼情结一直有增无减,直到现在,每年过年我都会买一对红灯笼挂在家里的阳台上,通上电源灯笼就亮了,红彤彤的灯笼照亮了一家老小的笑脸,唤起了我对岁月最真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