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夫家在韩城,我去过韩城无数次了。每次回村的路上,都会路过毓秀桥,也经常听到有关毓秀桥的传说。这座清代古桥其实并不雄伟也不壮观,但我一直觉得有一种质朴的美,因为这桥有故事,有一个跟廉洁有关的动人故事。
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两省巡抚刘荫枢不顾家人反对,在韩城出资修建毓秀桥,成为当时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连接秦、晋两地的咽喉之路。他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为害乡里,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二两八钱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断了刘家子孙不劳而获的念头。这个“三两银子卖桥”的故事被韩城当地人当作廉洁自律、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的活教材。毓秀桥由刘荫枢亲自设计图纸,并注明施工的具体要求,历经数年所建成的,桥上的装饰比较简单质朴,反映了当年建桥时节约经费,没有铺张浪费,没有做无用之功。但是桥身及石拱非常坚固,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及无数车马、行人经过,至今依然保存基本完好,石材的风化反倒使得毓秀桥更显古朴沧桑和历史的积淀。
300多年来,毓秀桥屹立不倒,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老桥”,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岁月更迭和世事沧桑后,老桥依旧默默地卧居在澽水之上。前些年,在老桥西侧又修建了新桥,新桥老桥遥相呼应,共同承担起韩城市民出行的重任。当然,老桥更多的是肩负着着历史的印记以及教育传承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人人皆求福,做官亦然;做官欲求福,还在清廉中。”中华民族历来崇敬廉洁正直、淡泊名利的官员,刘荫枢正是如此。他在任期间勤慎治理,甚有政绩,被提升为吏科给事中。他曾向皇帝上疏说,廉吏必行节俭,但现在居官者多奢侈浪费,互相结交,送礼、行贿之风盛行,花钱如流水。他请皇帝下诏勉励廉洁节俭官员,惩戒贪奢之吏。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普通平凡而又不普通平凡的事迹,彰显的就是刘荫枢为官做人的清廉初心,就像那澽水河上的毓秀桥一样,跨越百年依然屹立在平凡百姓的心间。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纵观古今,“官”的诠释颇多,但正解曰:“为民做事。”个中道理很简单:“民为邦本。”没有民,哪来官?而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的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就是廉洁。简言之,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地说,廉洁就是说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所有百姓对官最基本的需求。戏剧《七品芝麻官》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早已在民间传唱久矣,台词通俗,道理浅显,却意义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人都是社会大组织里的一个小细胞。社会整体氛围清廉,则人人受益;社会整体氛围腐败,则人人遭殃。从每一个人到每一个单位,从每一个普通群众再到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大家都不是旁观者,而是社会进步、风清气正的建设者。唯有正视自己,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自己摆到整个大社会正确的角色中去,涵养自己的人格和正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方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家园。未来,当我们置身于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社会环境之时,会多么有成就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