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部门公开 >> 党群 >> 党群工作部

总计1030份;点击32818次

  • 综合管理部:1030份
// this.scrollBoxHeight = this.scrollBox.clientHeight; //类的调用方法,可多个
发布单位: 项目公司      发布者:     时间:2020-04-20     点击:16次
人民网: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陕煤集团转型发展纪实

人民网: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陕煤集团转型发展纪实

作者:梅方义 汪琳      

 


image.png

在陕煤集团的发展历程中,2012年开始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遭遇断崖式下行,然而,陕煤集团却主动化“危”为“机”,开创了产业大调整、效益大提升、企业大转型的良好局面,不仅打赢了生存保卫攻坚战,还吹响了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号角,铸就了新时代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陕煤样本。

数字记录了陕煤集团的成长。2019年,资产规模5400亿元,是2013年的1.55倍;营业收入3025亿元,是2013年的2.01倍;2017年以来利润总额占陕西省属企业的三分之一;位列煤炭企业全球竞争力排行榜30强第二位,成为唯一入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百佳名单”的陕西企业。在2019年省属企业稳增长排名中,集团的利润和工业增加值指标位列第一。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陕煤集团连续第五次上榜,排名持续上升,2019年位列第281位。

今年以来,陕煤集团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产不停顿,保供不掉链,统筹落实煤炭、化工、钢铁、电力、水泥等生产保供工作。数据显示,一季度,陕煤集团煤炭产量4115.5万吨,同比增长14.1%;化工产品436.8万吨,同比增长4.1%;粗钢产量297.6万吨,同比增长4.9%。

产业结构优化 形成产业协同新格局

骄人的发展速度和经营业绩,折射出陕煤集团在推进企业发展过程中,敏锐把握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相关战略部署,开展的一系列超常规、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特别是2014——2015年, 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煤炭价格飞流直下,进入市场寒冬。

从陕煤企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失衡,每年数百亿元的项目投资,导致集团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经营性现金流连年减少,偿债能力下降;集团经营举步维艰,老矿区和陕钢集团亏损更为严重。

2014年4月,时值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杨照乾被组织任命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随后又担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上任不久的5月16日,杨照乾在陕北片区干部大会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表达了“不在困境中奋起,就必然在寒冬里倒下”“主动出击跨越寒冬转型关口”的决心。

从2014年开始,陕煤集团打出了一套“瘦身健体”组合拳。率先启动关闭资源枯竭、安全环保指标差、竞争力弱的8对矿井。在国家去产能政策措施实施以来,将原计划三年关闭的18处矿井提前到2016年一年关闭到位,退出产能1815万吨,占全省的62%,分流安置职工近5万人。在果断“退”的同时,适时有序地“进”。利用国家“存去挂钩”的产能置换政策,腾挪出优质产能近6000万吨。新核准煤矿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全国第一,煤炭产业结构在一“退”一“进”之间全面优化,优质产能占比达到95%以上。关闭炼铁高炉1座,压减产能60万吨。“填平补齐”钢铁产业,2017年钢铁产量历史性突破千万吨,盈利18.58亿元,一举扭转了6年来的亏损局面。2019年陕钢集团钢铁产量1240万吨,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上升到A级,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极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关井、分流行动迟疑,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去产能工作将难上加难。在企业的生死存亡抉择中,需要决策层有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担当和智慧。对此,杨照乾带领陕煤集团交出了一份完满的答卷。

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陕煤集团在“去杂归核”战略中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主业,在一“进”一“退”中布局千万吨级矿井集群,于产业链延伸中构筑高端精细煤化工材料产业群。在产业演进和能源革命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发展战略并逐步落地,加快战略性产业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蓄势待发,煤炭、钢铁等主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配套更具优势,朝着主业突出、新经济特色鲜明的现代能源企业阔步前进。

2019年4月16日,陕煤集团摘得欧洲金融主办的“陶朱奖”“最佳融资解决方案奖”。作为同时涉及煤炭和钢铁去产能的企业,陕煤集团是陕西省唯一一家获得该荣誉奖项的省属企业。陕煤集团推动债转股的实践成为全国的范本。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煤炭企业,陕煤集团近年来既面临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增加的困难,又要解决过去高速发展遗留下来的融资结构错配等问题,“去杠杆、降成本”需求迫切。

2016年以来,抓住政策机遇,陕煤集团全力推动债转股项目早日落地。平台构建是陕煤集团债转股业务的核心创新,其关键在于满足金融机构对所关注标的资产质量的预期看好。陕煤集团重组搭建平台,就是满足金融机构对标的资产质量的评判,满足市场化债转股对标的资产的要求。

2016年12月28日,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陕西金资)和陕煤集团在西安签署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规模达400亿元。2017年初,陕西金资和陕煤集团与邮储银行三方联合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以陕煤集团榆北煤业有限公司为平台首笔债转股100亿元落地。这标志着陕西省第一个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正式落地。

第一笔100亿元债转股基金采用结构化投资产品的交易结构,以陕煤集团全资子公司、集团旗下非常优质的资产——榆北煤业为标的公司落地。

实施债转股业务以来,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陕煤集团债转股项目签约金额达到千亿,现已落地逾514亿元,落地规模为全国单体企业最大。落地项目主要采取增资扩股、转让股权、转让股权收益权三种形式,推动企业负债率降低约9个百分点,债务结构与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使融资结构更加稳健,化解了转型期财务风险,以时间换取企业转型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构建物流体系 拓展发展新空间

9月27日,陕煤集团所属的陕西铁路物流集团靖神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每年可提供5100万吨的运力保障,与陕煤集团参股建设的浩吉铁路(原称蒙华铁路)一道,为陕北煤炭外运提供新的战略大通道。靖神铁路是浩吉铁路最大的集运系统。

作为一个“大进大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物畅其流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储备和价格发布体系,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确保全国能源供应。在多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陕煤集团通过织密、接驳、水陆并用等方式,布局自己的物流产业,将自身“筋骨”延伸到大半个中国,助力陕西“三个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陕煤集团整合内部铁路资源,专门重组设立铁路物流板块,在参股建设浩吉铁路运输大通道的同时,围绕产业布局,以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与其他主体布局构建陕北铁路物流系统。陕煤集团运营及在建铁路里程、运能、运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陕煤集团对内有4条铁路的直连直通,对外实现与浩吉、包西、太中银、神朔和蒙冀等7条铁路互联互通,最终形成十大出口外运格局。

2020年3月中旬,陕煤集团收到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来的感谢信。信中对陕煤集团在迎峰度冬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电煤保供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这是陕煤入渝战略合作又一成果。2016年12月9日,重庆市经信委和陕煤集团达成了“煤炭保供+产能置换+物流投资”的合作共识,为陕煤集团提供了当时价值近6亿元的产能置换指标。此后,双方又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再次向陕煤集团提供了价值7亿多元的产能置换指标。陕煤集团则在重庆市设立了煤炭储运基地,建立了常态储备机制,并承诺逐步增加陕煤入渝总量。按照协议,到2020年,陕煤入渝量将突破1000万吨,同时入渝煤炭价格不高于长协价和市场价。合作以来,陕煤集团积极履行合作协议,2019年累计入渝煤炭1081.1万吨,提前1年实现了陕渝能源合作5年战略目标。经过4年合作,陕煤入渝供应结构已由此前的以电煤为主,扩展到冶金、建材、化工、港口、贸易等行业。在持续做好“入渝保供”工作,加快推进与江西、四川、湖北等省份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2016年开始的陕渝能源合作,不但被国家能源局作为区域能源合作的典范在全国推广,更实现了陕煤集团西南地区及长江中游物流拓展计划,集团在珞璜、万州、果园、涪陵、荆州、枝城建设大宗产品物流基地,加快长江中上游物流节点布局,为集团煤炭产品南下,铁矿石北上提供支撑。同时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仅铁矿石就可降低70元/吨,年可降低物流成本1.4亿元。

2018年12月5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和重庆市经信委共同指导,陕西煤炭交易中心负责编制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长江中上游(重庆)动力煤价格指数”发布,填补了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市场指数的空白。2019年12月4日,长江中上游(湖北)动力煤价格指数发布。陕煤集团主导的陕西、重庆、湖北三大动力煤价格指数,将在各区域形成价格风向标作用,最终在全国动力煤交易市场中形成“沿海看国能,中部看陕煤”的新格局。

深化改革,撬动转型发展新动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陕煤集团组建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企业在致力于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解决老企业包袱重、层级多等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形势,找到了历史遗留问题所在:一批资源枯竭、市场主导力不强及严重依附于主业的“寄生企业”“僵尸企业”,不仅消耗、占用了大量资源,甚至盘剥侵蚀主业利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推进层级低、市场主体地位缺失、依附性强、无发展前景,制约陕煤集团健康发展的小企业改革,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消灭亏损源……对陕煤集团来说,是自身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过去,陕煤集团所属的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化公司)分层过多、分工过细,内部信息传递迟缓,对迅速变化的市场不能做出及时反应;部门之间分割管理,审批、协调环节过多,效率低下。下属陕化公司的塑业公司2014年亏损350万元,拖欠45家单位账款,负债金额高达1000万元,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陕化公司企业管理处负责人在回忆当时企业的境况时说,这是关乎塑业公司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必须集合大家的智慧,深入思考解决。

陕化公司以塑业公司为小企业改革试点,通过整合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流程再造,把原来11个部门整合为2个部门,推行干部重新竞聘上岗,采取科学定员、并岗增责、转岗分流等措施,管理人员由26人精减为7人,职工从177人精减为138人。

2015年底,塑业公司包装袋产量较上年增长24%,实现扭亏为盈。2016年,包装袋产量同比增长43%,利润比上年增长36倍。2017年,包装袋产量较2014年翻了一番,实现了产能跨越式发展。

如今,塑业公司效益连年增长,产能实现倍增,一跃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塑编企业之一。同时,陕化公司管理层级从原来的四级变为三级,降低了管理费用。

现在的管理人员只占职工总人数的6%,管理费用减少300万元。2018年,陕化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实现盈利和经营良性发展。”

早在本轮经济下行伊始,陕煤集团就开始着手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下决心关闭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矿井。2014年8月,陕煤集团启动了小企业改革工作。

通过企业统计上报、业务部门核对,按产权关系、管理关系、产业板块对集团所属各级公司、分公司进行了梳理,2016年8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小企业改革工作的意见》。

“集团的小企业改革谋划早、动作快,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陕西省国资委专项考核中也取得了单项第一的好成绩。”陕煤集团企业管理部相关人员说。

自2016年8月开展小企业改革专项工作以来,从初期的重点清理空壳公司、长期歇业公司、扭亏无望公司,延伸到现在的“僵尸企业”,从初期产业端末梢拓展到现在的三级、四级企业。

陕煤集团在建设集团机关与陕南投资公司机关合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将陕北矿业公司机关与神南公司机关进行合并,将富余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他们制定了《盘活存量资产工作方案》,连续三年盘活存量资产均超过100亿元。

截至2019年3月末,陕煤集团清算注销、破产清算、对外转让、重组整合,实施完成了对98户企业的改革。

陕煤集团在深化改革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革方向,开展了“归位总部、做实板块、精简层级、放活实体”的改革工作,压减层级、归位放权,专业化、板块化、大部室化改革成效明显,有效降低了内部关联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各类各级混合所有制企业为陕煤集团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积极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46家企业167个家属区的“三供一业”移交全面完成,18所教育机构分类处置任务全面完成,43所医疗机构成建制划转至医疗健康集团。

科技创新加速转型步伐 提升发展新动能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当员工坐在调度指挥中心,按下一键启动键,井下工作面喷雾开启、滚筒转动采煤、刮板运输机运煤,滚滚乌金顺着溜槽源源送出……这就是陕煤集团所属黄陵矿业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生产现场。

从2014年率先在全国建立首个成套国产装备智能化无人工作面以来,黄陵矿业已经完成了16个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回采,实现生产辅助系统的“无人值守 有人巡视”;全部4对生产矿井6个工作面已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成为全国首家薄、中、厚煤层智能化全覆盖的矿区;2019年发布了煤炭行业首个智能化开采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煤炭行业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标准的空白。黄陵矿业成为首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的煤炭企业,正在由智能化采煤向生产全智能化、4G向5G迭代的转变,“智能矿井”建设雏形基本形成。

坐标定位到榆北煤业矿区,这里实现了全国首家百米井下“图图约车”;地面、井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投运,运用数字化传感器实现对有毒有害气体实时监测、预测预警;矿井汽车智能运销系统实现3分钟装运,效率提高40%,日销售由原来的5万吨提高到6.5万吨。

从井下到井上,从生产到经营,陕煤集团在榆北煤业,把煤矿建设成内部各套系统为组成构件,会思考、能决策的机器人……

而现在,榆北煤业正如火如荼开展生产领域智慧化建设的同时,展开了与华为、阿里巴巴等国内智能化领域“巨头”智慧园区的建设......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创新是撬动发展的杠杆,发挥着推动经济增长倍数效应的作用。陕煤集团已建成科研平台、产业联盟等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科技研发平台集群,研发的无人化智能开采技术国产化率达到100%;研制的国产首台套高性能8.8米大采高采煤机,实现对进口采煤机的整机替代,已在神东上湾煤矿12402综采工作面连续平稳运行;主导建设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60万吨/年粉煤资源洁净化分质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成功建成开车;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第二代工业化技术(DMTO-Ⅱ),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陕煤集团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盟组成专业创新研发团队,进一步优化集团人才队伍结构和做好人才培养储备。启动“万人计划”,从2018年到2022年,招录全日制一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院校毕业生1万人;构建“双创基地”,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班组技术攻关团队、大工匠工作室等平台;以职工姓名命名创新成果,兑现奖励和薪酬,不断完善人才薪酬激励体系,从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技术转化多个环节,打造发展智力引擎。

翻阅作为陕煤集团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的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目录,一批科技创新成果“闪亮”跃出。

陕煤集团的新材料、新能源等自有技术走出了实验室,正在迈向产业化。据统计,近年来,自主研发成果的中试生产线已建成15条,完成调试转入生产2条,其中精细化学品苯甲醚各项技术指标世界领先,已经对外销售200余吨,系列矿用材料已推广至陕西、山西、贵州、四川、河北、重庆等多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纳米流体能量吸收材料全球市场容量1000亿元以上,目前运用这一新材料开发的“NFP纳米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已在汉中完成了道路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并即将在榆北煤业建立矿井行车安全防护设施,相关标准规范日趋完善;

超级活性炭、石墨烯、高顺式1,4-异戊橡胶及其胶乳、聚乙烯橡胶等一批工业化试验项目即将调试完成; 

煤制芳烃和烯烃项目等一批指标领先、前景良好产品,正在进行小试收尾;

煤炭方向“110工法”推广应用成效显著,“N00工法”成功完成工业性试验,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矿井零排放安全绿色开采等系列技术成果,也已经批量化大规模应用于产业; 

……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转化已经在各自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为陕煤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2014年来,陕煤集团实施重点科研项目762项,完成科技投入356.8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17项。

当前,陕煤集团在做强做优西安、上海和深圳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加快在北京组建一个研究院,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科技、人才、经济、金融、市场等优势,最终形成东西南北4个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格局。

2017年陕煤集团成立了100亿元的转型创新基金,对内支持集团已有的新技术产业转化,对外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培育新兴产业。陕煤集团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等经济领域,积极布局细分行业跑道上的头部企业,目前已投资多个项目。其中投资西安隆基,布局新能源产业;重组江苏恒神股份,布局碳纤维全产业链。通过运作这些项目,坚定了借助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心,最终形成集团新的经济支撑点和增长极。

建设大项目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月的陕北,柔暖的春风,位于榆林市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这里正掀起一场“能源革命”浪潮……

2017年12月,陕煤集团成立其全资子公司——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由其负责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这项在建的全球最大煤化工项目,估算总投资达1250亿元,年转化煤炭约2400万吨。通过园区优质的发展环境和低成本、大批量的基础材料,吸引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园,该项目的26种产品产出后,最终实现煤炭资源与纺织服装、建筑装饰、汽车材料、航天航空材料等高端制造产业的衔接。

这只是陕煤集团储备项目的冰山一角。

“十三五”以来,陕煤集团建成了一大批煤炭、化工、电力、铁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今年年底,陕煤集团将在陕北形成2个千万吨级矿井群,建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建成千万吨钢铁产业集群,建成权益装机近2000万千瓦的电源项目,基本建成陕北铁路集运系统及沿海沿江大宗物资集疏运体系。

“十四五”,按照“以10 万产业工人,6000 亿元资产总额,支撑 5000 亿元销售收入和 5000 亿元 A 股市值,实现 500 亿元利润的‘16555’”高质量发展科学指标体系”为引领,陕煤集团将从做强做优主业和加快新动能培育两个方面谋划集团发展,谋划储备了75个产业项目,估算总投资3300亿元。

在煤炭、化工、钢铁、电力、物流等主业方面,一方面,通过投资新建、并购和重组等方式,不断强化和提升主业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拓展主业发展新方向和新领域。在新产业培育方面,以新能源、新材料、城市矿山、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生产生活服务等方向为重点,加快新动能培育,争取在“十四五”末,新产业比重上升到集团产值的30%左右。

煤炭主业方面,谋划储备项目13个。以榆神四期开发为主阵地,争取在陕北再建成1个千万吨矿井群,在新疆谋划一批煤炭项目,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到“十四五”末,煤炭产能达到3亿吨。

煤化工方面,谋划储备项目10个。以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中日国际合作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工程)为龙头,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主要方向,以国际合作培育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为模式,以汽车、纺织、建筑装饰等为目标产品,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同时,为榆神四期煤炭资源开发配套转化谋划的“中日国际合作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二期工程”,拟建设世界最大的可降解材料生产基地;立足关中地区未来以精细化工和材料深加工为主要方向,加快推动关中地区化工产业集群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陕北现有兰炭、电石、煤焦油加工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在陕北布局碳纤维及其配套产业;在内蒙古、新疆储备一批有竞争力的煤炭转化项目。

钢铁产业方面谋划储备项目4个,主要以环保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向。

电力产业方面谋划储备项目10个,继续做大做强火电业务,争取“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0%,积极开展配售电业务以及电力市场辅助服务。

另外,该集团谋划储备了锦东至清水工业园等5个铁路物流项目;制造领域谋划1个项目,在全国建设一批再制造生产基地;建材产业谋划储备项目15个;在城市矿山、工业固废利用、新能源电池、智能制造、文旅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谋划储备项目15个;沿着“一带一路”,在海外谋划储备2个重大投资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万陕煤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陕煤转型发展坐标系中找准坐标点,画出路线图,推动陕煤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